我国喷雾干燥设备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
1. 现状
我国将喷雾干燥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加工牛奶是在20 世纪50 年代。设备由早期的卧式干燥箱发展到立式干燥塔,装备比较简单,单机处理能力小,要提高产品质量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进风温度较低
由于建厂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小型锅炉的工作压力偏低,干燥塔设备结构存在问题,再加之观念上的一些问题(怕进风温度高影响产品质量) ,进风温度较低使干燥塔的体积较大,消耗较多的材料。
3. 材质差
以往制造热风箱和进风系统很多是用碳钢制造,尤其是停产时间较长或加热器漏气时,碳钢表面锈蚀,无法进行处理,势必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
4. 设计缺陷
加热器没有热回收系统,进风变头设计不合理,前片热交换激烈,散热片使用寿命短。
5. 加工精度低
干燥塔内壁表面过于粗糙,内壁挂粉比较严重;没有一个较好的振打装置,使粉在塔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对粉的质量造成影响。
6. 排风过滤系统
大多数的干燥塔用布袋式内滤捕粉,这种捕粉方式相对效率较高一点,但粉在布袋内停留的时间长;这部分颗粒较细,抖粉时回到塔内势必影响冲调性;单独收集回溶造成能源浪费,且由于多次受热,使蛋白质变性,影响产品质量。
7. 观念误区
单喷头影响了物料与热风充分的热交换,以前认为只有单喷头、大板眼才能生产大颗粒粉,只有大颗粒粉才能速溶。经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几年来的实践,如果能生产出带有附具颗粒的无细粉产品,会对奶粉的感官和冲调性有较大的改善。
8. 自动化程度低
大多数乳品厂采用的都是手动控制,控制精度较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