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进口货主首先在上海报关,然后将重箱运至苏州堆场或货主工厂,拆箱后将空箱回运至上海,对于货主来说即 重进空出 (见图2)。
由此可见,由于工厂与港口之间空间距离的客观存在,无论出口提箱还是进口还箱,都会产生空箱运输费用。此外,提箱和还箱的等待时间可能很长,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延误进出口时问,影响工厂生产进度或出口信誉。对于某些容易变质或时间要求严格的货物,时间延误往往给货主带来严重损失,影响正常的贸易活动。1.2陆路集卡运输创新模式空箱运输问题因提箱或还箱产生,无论 空进重出 还是 重进空出 都会增加成本, 重进重出 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见图3)。仍以上述苏州货主为例,出口时,货主直接在苏州堆场提取空箱,装箱后在苏州报关,运至上海中转,或将重箱直接运至上海报关;进口时,货主首先在上海报关,然后将重箱运至苏州堆场或货主工厂,拆箱后将空箱回运至苏州堆场。
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货主能否在苏州堆场提取相应船公司的集装箱?货主进口还箱是否产生滞箱费?船公司箱管部门、堆场、货主、车队和货代能否实现信息共享?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堆场为核心,将堆场、运输公司和船公司箱管部门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尽可能避免空箱运输,最大限度地实现 重进重出 。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以下措施:(1)港口和政府应当根据腹地外贸情况建立规模适中的集装箱堆场,实行统一管理,降低成本,为船公司提供堆存服务,并与船公司的箱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2)船公司应当与港口腹地的堆场建立合作关系,在堆场设立箱管部门或者指定代理,方便货主提箱和还箱。(3)对于车队来说,空箱运输费用和重箱运输费用相差不大,因此车队可与多家货代或货主建立长期联系,了解每周集装箱进出口情况,维持重箱运输的比例。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单次运输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单程运输单程收费。(4)货代或物流公司应当了解每周(甚至每天)集装箱市场行情,与船公司、堆场和车队建立EDI数据联系,整合陆路运输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利润最大化。
2. 模型建立
将堆场视为配送中心,在满足各地集装箱需求的前提下,对箱量进行整体分配。企业应当深入市场,定期分析和预测未来1周各地集装箱进出口情况。建立空箱调运的模型如下:
式中:si为腹地与港口之间的距离;sik为各个腹地之间的距离;m为每周进口箱量;n为每周出口箱量;P1为空箱陆路运输费用;P2为重箱陆路运输费用;Ci为集装箱堆场的单位堆存费用;Cj为船公司集装箱数量;Fi为备选配送中心的基建投资;Wi为备选配送中心能否被选中的决策变量;xij为中转港口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进口集装箱数量;yij为中转港口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出口集装箱数量;xikj为地区k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进口集装箱数量;yikj为地区k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出口集装箱数量。
3. 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针对陆路集卡运输空箱调运问题的研究还不成熟。本文从堆场出发,综合考虑船公司、集装箱堆场、货主、车队和货代的利益,提出 重进重出 的陆路集卡运输新模式,并参照物流配送理论,结合空箱调运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解决陆路集卡运输的空箱调运问题。这种 重进重出 的模式建立在船公司、货主、车队和堆场等相关企业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其中涉及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