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港务
电子标签使集装箱全球可控
中国和世界上众多国家正在积极推动集装箱RFID技术的应用,集装箱物流从 告知 到 感知 的转变必将成为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一场重大变革。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加集装箱电子标签航线启动仪式上,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表示: 虽然启动仪式仅仅是集装箱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然而一张小小的电子标签背后却凝聚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愿景所在。在应用这套系统时,我们可以发现,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理念都有所体现。 为了解决当前集装箱物流存在的透明度低、安全性不高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全国闻名的抓斗大王包起帆从2001年起就带领团队开始了集装箱电子标签的研发。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集装箱电子标签已经在多条集装箱航线完成应用,成为国家标准,并且即将成为国际标准。从 告知 到 感知
包起帆认为,目前集装箱物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08年,美国GDP总量14万亿美元,社会物流总费用1.4万亿美元,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为10%;中国GDP总量为30万亿人民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5万亿人民币,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为18%。要解决成本偏高问题,必须提高透明度,实施实时掌控物流各节点的状态,缩短整个生产和销售周期,减少成本。二是集装箱运输走私失窃愈演愈烈。相关资料显示,全球一年在集装箱货物失窃方面的损失高达300亿~500亿美元。要解决安全问题,必须提高安全性,能够追溯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不安全事件。包起帆表示,为集装箱装上 追踪器 电子标签,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使集装箱物流全程更透明,可帮助货主及时掌控运输动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集装箱物流各环节的安全更可控,并具有追溯性,从而防止货物失窃,提高运输质量;有效增强政府对物流全过程的监管,防止走私和人员偷渡,提高国家安全水平。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以及相关的安全信息,结合全球网络环境实现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以提高集装箱物流全程的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目前,用户主要通过承运人、港口等了解货物运输状态,而电子标签将主要采集信息上传至网站,用户可以自行从网站上查询信息。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是以集装箱为跟踪目标的一种物联网,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集装箱监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集装箱的信息 交流 无需人工干预,自动完成。它能够实现集装箱物流信息从 被动告知 到 主动感知 的变革。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可以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传输信息。货主在装箱点,通过手持机,授权写入箱、货、流信息,关箱门挂上电子标签,此时,网站上显示该集装箱的关箱时间、地点、箱物流信息等;集装箱通过码头进/出道口时,固定式读写设备读取电子标签,并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若发生电子标签未经授权打开,则系统发出报警信息,在网站上显示红色警示;集装箱在港口装船和卸船时,桥吊起吊集装箱后,自动上传型固定式读写设备读取标签信息,并将该箱的安全状况等信息上传服务器;集装箱到达目的地后,使用移动式读写设备读取标签信息,并将集装箱物流全程信息上传至服务器存档备查,然后摘下电子标签,标签进入下一个循环。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货主、港口、船公司、物流公司、货代、船代、海关、边检、商检等涉及到集装箱运输的方方面面。
硬件平台继续优化
包起帆团队在刚开始研发电子标签时,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了不含GPS实时跟踪功能的研发方向,当时的电子标签每个成本仅50元,使用寿命为10年。但随着电子标签的推广应用,为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他们又分别研发了系列化的适用于不同物流形式、各种不同频率、多种功能和不同安装方式的电子标签,主要包括钢栓式、钢丝绳式两种。目前正在研发带有GPS模块的电子标签。在固定式自动上传读写器的研发上,传统电子标签读写设备的运行依赖与港口、道口及岸边装卸船等场地网络条件和现场操作人员素质等因素,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包起帆团队新近开发了基于无线网络的自动上传固定式读写器,上网模式分为SIM卡式和RJ45接口式两种。为了解决读写设备分体问题,包起帆团队还研制了新一代手持一体机:集成GPS模块、无线上网(WIFI、GPRS)模块、RFID识读模块于一体的简便、便携式RFID读写器,主要用于在装箱点、拆箱点、查验箱区等移动地点的货物信息录入、识读、核对和上传、位置上传和物流信息的采集。该手持一体机方便、实用,能够为电子标签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在硬件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系统平台上的开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目前,包起帆团队开发的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以及全球物流跟踪信息平台()已实现对接,不仅对集装箱运输进行监控,更扩展到了全球货物运输的监控,具备海洋、铁路、公路和航空等集装箱多式联运下的信息交互功能。同时,系统平台开发了短信、邮件预警服务模块,并建立了数据隐私保护的系统架构,采用分级授权技术,实现不同用户对不同信息的共享需求,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及数据安全性,对客户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系统平台预留了对外技术接口,方便未来RFID产品厂家进行技术对接,方便与其他网络平台进行对接,开发了中英文版本的界面,适合国际化应用的需要。目前已实现与中国国际海运网、搜船网等平台的对接。
探索商业模式
随着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的逐渐成熟,在前期推广的基础上,包起帆团队积极推进系统的应用落实,在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3月10日,中美双方在上海港集装箱码头举行了隆重的开航仪式,共同见证国际上第一条安装智能电子标签的 上海-Savannah 中美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正式开通。到目前,两港间来往集装箱班轮46个航次,完成挂签6707TEU。 中国-马来西亚 港口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航线于2010年2月正式开通,已完成数十个集装箱货物从装箱点到拆箱点的全程监控。在马来西亚Smartag公司的努力下,泰国海关已经应用电子标签来追踪进出曼谷国际机场至保税区之间,及通过泰国、马来西亚、老挝边境的集装箱安全。在长江流域上,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对重庆港运往上海港的外贸集装箱进行监控,实现对上海港中转外贸箱国内段的全程监控,已完成19 TEU监控,为启运港退税奠定了技术基础。2011年4月29日中加集装箱电子标签第一个航次启动,在上海外高桥二期杨高北一路挂签5TEU;5月18日,中加第一个航次到达加拿大温哥华Vanterm码头,5TEU均已成功读取,标志着中加航线电子标签成功开通。截至10月20日,中加航线挂签跟踪20个航次,共181自然箱合407.25TEU。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性运营的成功,包起帆希望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逐渐转为商业运营。对于今后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模式探索,包起帆认为,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模式好比无线通讯的商业模式,无线通讯营运商需要构建网络、建设基站,而用户自行购买手机。RFID网站营运商也需要构建信息平台、配置固定式读写器,货主也需要自行购买电子标签、手持机。随着电子标签的逐渐推广应用,这将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市场。
或成国际标准
目前,由包起帆团队研发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而形成的一套标准已经被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和各国相关领域专家所认可,并作为第一个由中国提供的,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可公开的国际技术规范。基于上述实践,《ISO/PAS18186:集装箱-RFID货运电子标签系统》已经由国际标准组织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发布。ISO/PAS18186通过使用一种RFID货运标签和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和效率。主要包含九大内容: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货运标签系统、货运标签、读写器、货运标签系统作业、RFID货运标签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度、货运操作要求。2010 年12月22日,ISO/DIS 18186 (国际标准草案)经过为期6个月的投票获得通过。2011年1月19日在美国召开的TC104工作讨论会通过了阶段性投票并确定ISO18186进入最后投票阶段(FDIS)。9月26日国际标准ISO/FDIS 18186进入最后一轮投票,如果顺利的话,12月前ISO 18186将成为正式国际标准。这将是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提出并推动制定的ISO国际标准。